全国服务热线 13987459878

中国生猪养殖的“中国特色”

发布:2013-10-23 08:48,更新:2010-01-01 00:00

一)中国生猪养殖的“中国特色”

中国生猪养殖的“中国特色”是指中国生猪养殖不同于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养殖环境、条件、水平和特点,也是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情。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目前主要还是人工养殖,少数机械化养殖,而不是“工厂化养殖”。中国养猪环境差,不要说“恒温恒湿”,就是具体从事养猪的从业人员都不一定有恒温的环境。

 

(2)中国养殖结构以前是金字塔型的,中小养殖户居多,50头以下的非规模化养殖户占养殖户总数的95%,规模化养猪场很少。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逐步向纺锤形结构演变。但无论怎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也不会发展到欧美发达国家那样,大规模养殖场和集中养殖占完全与的主导地位。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结构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未来可能会形成适度规模占主导、特大规模养殖公司和中小养殖户为补充、分散养殖仍然占主导并与集中养殖有机结合的格局。

 

(3)中国养猪的品种具有外来种猪与本地土猪、土杂猪长期并存、互为补充的特点。虽然本土种猪资源受到外来种猪极大冲击,但仍然顽强存活下来,并可能在未来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种猪和推动中国生猪养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提升发挥巨大的的作用。

 

(4)国外生猪因为追求高瘦肉率,所以要求饲料蛋白含量高,这需要配备高蛋白的豆粕和营养价值更高的预混料和添加剂。而中国散养猪的饲料原料不完全是玉米-豆粕模式,而是包含麸皮、杂粕、糟渣、食品加工副产品等非粮饲料在内的复合模式。除粮食外还利用被现在废弃的作物桔杆、藤类;粮食加工下脚料,如谷糠、豆腐渣、粉渣、酒槽、醋渣;厨余垃圾,如菜皮、根、淘米水、家庭剩饭菜;乃至野生猪草及水葫芦等。可以说土法散养的猪,与人类共同利用了原粮(如大米的原粮为稻谷)和蔬菜的全部营养,基本消灭了食物垃圾,并利用了粮食植物的非粮部分-如玉米的芯、杆,红薯的藤等。这些废弃物,规模化养猪是无法利用的。所在,规模养殖的成本比传统的农村散养高出15%-20%。

 

(5)就整体而言,中国生猪养殖的水平依然偏低,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根本改变。

 

(二)“中国特色”的根源

中国生猪养殖的“中国特色”是由中国固有的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共同决定的,是内生的,短期不可能改变。

 

(1)资源禀赋条件差

中国所有的资源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没有一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其基本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土地淡水资源短缺,能量资源匮乏,资本资源紧俏。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中排110位以后,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草地面积排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排在107位以后。2006年,我国耕地面积降至18.24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还不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目前中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面临极其严峻的地下水污染问题。

 

饲料资源结构性制约突出。以玉米与豆粕为主要原料的饲料占到养猪成本的60%-70%左右。2010年,中国进口大豆5,400万吨,玉米150万吨,豆粕、鱼粉等主要蛋白饲料资源进口依赖度超过70%,饲料用玉米从2010年开始变成净进口,已经从供求平衡转向供求偏紧。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饲料量占粮食比重分别达到45%与50%,饲料产量问题将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长远来看,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持续发展,大宗饲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波动更加频繁是必然趋势。

 

中国生猪与人争地、猪与人争粮、猪与人争水、猪与人争环境的问题突出,这是基本的完全不同于欧美特别是美国的国情。几千年以来,中国为什么会形成千家万户养猪的局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为什么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为什么我们判断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生猪养殖依然会是一个适度规模和分散养殖占主导的纺锤形结构?这都是由于中国特殊的资源禀赋条件的。中国人多,必然要充分发挥人多的优势,这是其一;其二,中国生猪养殖如果不能与把农民就业致富联系起来,这个养殖模式就会有问题。中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短缺,人均资本资源也不够,所以不可能以“工厂化”养殖为主导。“工厂化”养殖以大量消耗全价饲料为基础(据中国农科院农经所2001年对我国养猪成本的调查,每50 kg活猪消耗饲料粮,农户散养80.6 kg,小规模养猪86.6kg,中规模养猪95.8kg,大规模养猪102.1kg)。然而,我国饲料供应不足,且严重依赖欧美进口,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生态环境脆弱也抑制了特大规模集中养殖的推广。

 

(2)生态环境脆弱

至于生态环境,看看今天的雾霾天气、化学烟雾、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现状,我们就可以想象当今中国面临的压力有多大。

 

(3)饮食文化与习惯强大

欧美冷鲜肉占猪肉总产量比例在90%左右,国内占比10%左右。欧美、日本肉制品占肉类总量的比重达到50%,中国的比重在15%左右。原因在于:一方面,传统中国老百姓习惯了热鲜肉的消费,对冷鲜肉对健康与安全的保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现有的生猪养殖企业特别是屠宰与加工企业,还没有完全学会在营销上下功夫,老百姓无从全面知道冷鲜肉与加工肉制品的安全性与健康保障。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习惯与西方人不同,还充分地表现在食物原料、食物构成和烹饪方式上。由于中国人的肉食品除了油炸、烧烤外,更多地是红烧、熬汤等。所以,中国人对肉质及口感的要求远远大大高于西方人,这必然影响猪肉消费、生产方向不同于西方国家。

 

(4)中国智慧不可忽视

粮猪结合模式即用剩余粮食、青草养猪,猪的粪便肥田,田肥有利于粮食生产,是中国传统农村农家养猪模式。但是,这个简单的模式却蕴含着几千年中国人在生产力低下、缺肉少粮时代Zui大化利用资源及其“废弃物”解决生存问题的智慧,也是我国农牧结合维持良性生态系统的关键环节。

 

我们应该尊重、借鉴其模式背后深刻的天人合一、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思想,在新时代加以创新运用。

 

有学者指出:“从工业经济的财富观与纯市场化理念看,似乎中国农业与农村处在落后、被瓦解淘汰的地位。但是,从生态文明的高度看当代中国农村与农业,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不仅与当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相吻合,而且,还凝聚着中国传统智慧的传统农业对现代生态农业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借鉴价值。”

此话值得深思!

联系方式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三里镇银湖大道52号
  • 邮编:430344
  • 电话:027-51318182
  • 联系人:王先生
  • 手机:13987459878
  • 传真:027-51318182
  • QQ:704383272
  • Email:704383272@qq.com
产品分类